省城太原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,文化积淀深厚,位于杏花岭区的南华门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。说起南华门,就是现在赵树理故居那一片,即五一路以东和府东街以北,可在明代,这里却是晋王府的南宫门所在。
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,太原成为“九边”重镇之一。洪武三年,也就是公元1370年,朱元璋封他的第三个儿子朱棡为晋王,驻守九边重镇太原。晋王朱棡受封之时,年仅13岁,由于年龄小,当时并未就藩。依照明代的制度,藩王不能留在京城,必须赶赴封地开府守边,所以,晋王受封不久,明太祖即命永平侯谢成赴太原兴建晋王府,并扩建太原城。
永平侯谢成是晋王的岳父。据史料记载:“洪武四年,太原古城修建晋府宫殿,木架已具,一夕大风尽颓,遂移建于府城。”可见,当年永平侯曾将晋王府选址于晋阳古城这一龙兴之地,不料,太原多风,“一夕大风”便“木架尽颓”,以为这是上天的旨意,不宜在此兴建王府,不得已便重新选址。
经过再三勘察,永平侯为朱棡这位深得皇帝器重的三皇子,终于选定了修建晋王府的最佳位置,即城外东北方的一片开阔地,在宋建太原城的城墙外,后来是明代扩建的城区东北角,也就是今天的精营街一带。
当年的晋王府,通过大兴土木,耗银如多,建成后的晋王府,方城四门,南北中轴,殿宇雄阔,建筑华丽,是明代诸藩王府中规模最大的王府。其富丽堂皇,犹如一座小皇宫。有宫城、外城两座城池,突出的南北中轴线上,有高大的主体建筑,周围对称有众多的房屋,格局类似皇宫,布局合理,功能齐全。其巍峨壮观正如晋王所愿,有府门4座,按照方位分别是“东华门”、“西华门”、“南华门”和北面的“后宰门”。
“南华门”是晋王府的正门,“南华门”的历史就此拉开了序幕。位于中轴线上的“南华门”,坐北朝南,与府内主体建筑的朝向一致,承接着最充足的阳光照射。高大的门楣、粗大的门柱,叠置的斗拱、鲜艳的色彩,充分显示着晋王府的豪华和气派,代表着府主人的身份和地位。
当年的“南华门”,人们习惯称作“南华门街”,属于晋王府的宫城范围,是晋王府通向外城的必经之路,又是王府正门,因此,在城中占据了重要的优势地位。洪武八年,公元1375年,永平侯扩建太原城,在宋建太原城的基础上,向东、南、北三面扩展,将晋王府圈在城中,建成一座城周12千米、城墙高7米、城门8个的坚固砖城。仅从城头的四个角楼、城周的92座小楼、城壕深10米,足可以看出明建太原城的坚固程度。
如今的东华门街、西华门街和南华门街,这三条小街正是当年晋王府宫城的“东华门”、“西华门”、“南华门”,这三门分别通往外城三个城门的走道。当年晋王府的宫城外围还建有四道城墙,叫萧墙,所在地现在已成为东肖墙、西肖墙、南肖墙、北肖墙和上肖墙等街道。
■
友情链接:
Copyright © 2022 卡塔尔世界杯排名_98世界杯决赛 - dylfjc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