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怀山笔记,(https://xueqiu.com/9095835115/319532084)
1月3日,小米时隔四年终于突破前高。从一个投资了小米五年并持续关注的投资者看来,小米不会就此止步。小米的未来是星辰大海,而突破前高只是第一步。
目前小米的动态市盈率是42倍,其实也不低了。按照传统价值投资的眼光看,并不能纳入考虑。但以目前小米的情况,用市盈率估值其实不准确。其一是未来几年将是小米的高速发展期,静态的市盈率不能体现。其二是现在最具想象空间的汽车板块尚未盈利,用市盈率无法定价。
最近我总是在思索小米的前景,思考小米的天花板到底在哪。但越琢磨越觉得这个公司是无敌的,尤其在当下时点,小米简直就像是气运之子一般的存在。
国补加码这件事实际上也是在预料之中的。早在去年经济工作会议吧提振消费作为首要工作后,大家就都普遍猜测今年的国补将加码扩容。去年的家电以旧换新就完美命中小米生活消费板块,今年加码的手机、平板、手环更是完美命中小米主业。
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,天上就算能掉馅饼,你也得有本事吃得到。去年之前,小米原本在家电领域市占率不高,但受益于小米品牌高端化顺利以及小米su7的神助攻,小米家电的市占率开始大增。再叠加国补,吃得不要太爽。今年手机平板也是如此。小米的手机去年最大的成就就是高端化非常顺利,这也为今年吃下更多的国补打下基础。小米的家电和手机业务2025年再进一步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了。
关于国补我想再补充一些自己的看法。
从宏观来看,高层是从去年下半年才开始将工作重心转向消费的。而且这个转向目前看仍然是保守的。为了刺激经济,扭转由房地产引起的通缩的局势,许多经济学家还有我自己也都认为,国家应该进行更大力度的刺激。当下这点补贴还远不足以扭转局势。
经济增长动能由投资切换到消费,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向。当局肯定是在探索和研究之中,相信刺激消费肯定会逐级加码(甚至电动车),并且持续很长一段时间。这不是一个短期政策,小米作为国家新质生产力的代表,将长期收益于此,国运加身,小米应该当仁不让。
电动车电动车是小米的第二增长曲线,代表着小米未来3-5年都会是高速增长期。
小米su7取得了历史性成功。既赢得了销量也赢得了口碑。我可以这样说,小米su7的成功让小米汽车业务成功了一半。小米汽车成功的标准是什么?按照雷军自己的目标,进入全球前五。以2023年全球汽车销量情况看,要进入前五至少要年销售达到600万辆。
我来假设一下su7和yu7两款车稳定情况下的销量情况。su7目前在交车需要等半年的情况相下,仍然能保持每月2-3万辆新增订单(据说上周仅五天就订单过万,这个假设不夸张),如果是未来产能跟上,交车及时的情况下,保守让订单稳定在3万辆每月,那年销售量将达到36万辆。
在中国汽车市场,suv比轿车好卖是公认的市场规律。以特斯拉为例,2024年特斯拉在中国总销量65.7万辆,其中model y就占了48万辆,model y的销量是model 3的三倍左右。按找yu7是su7的两倍计算,未来稳定状态下yu7的年销量将达到72万辆。也就是说,光是小米头两款车,销量就会过百万。要知道小米这两款车的价格中枢可是在25万元附近,能达到这个销量是非常恐怖的。
以上还仅仅是考虑了中国市场,以中国电动车在世界上的竞争力,将来小米的市场空间将不可限量。未来,随着小米新车型的不断发布,产品矩阵的完善,尤其是低价车型的问世,进入前五还真的不是幻想。届时小米的营收至少是目前的五倍不止。
以上很多假设都很乐观,但是为什么这么乐观?为什么小米汽车就一直能卖爆呢?其中很多原因我其实都在2024年初的小米分析中说过(公司研究:小米集团),但这里我想再补充一些。
几年前中国有几百家新势力品牌,如今仅剩几十家。前几天极越汽车猝死的新闻让人看得心酸。有些车主甚至刚刚提车没几天就走上了维权的道路。不过,这一切反而凸显出当初雷军坚持不引入外部资金,由小米集团全资造车的先见之明。
相比于各类奇葩的跨界合资造车,亦或是鸿蒙模式(关于鸿蒙智行模式),在我看来都不是一个能持续成功的模式。小米在造车首先在顶层架构上就是正确的。su7的成功又证明了小米做产品确实有着一套成功的方法论。这些保证小米会持续成功的长期因素。或许小米会在某些单品上遇到挫折,但不会改变长期成功的结论,因此我是非常看好造车成功的。
高端化持续突破小米品牌高端化对小米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。这个我在许多文章里都有过论述,就不展开讲了。就结果来看,过去一年,随着小米汽车的成功,雷军个人IP的带动,小米品牌高端化进展相当顺利。不过我认为,无论是单个产品的成功还是创始人IP,都不能为品牌带来持续性的成功。想要让品牌持续向高端突破,需要持续带来成功的产品,这意味着公司需要拥有稳定输出成功产品的管理能力。
从23年开始,我认为小米已经初步具备这种管理能力了。卢伟冰在24年底接受采访时的一段话也给出了线索。首先,明确高端化就是小米现在最重要的战略。其次,小米对品牌和产品的高端化层面,已经有了非常科学的管理方法论,并会在未来实践到小米的各个产品之中。这是一个典型的长线思维,也是我认为小米高端化会越来越好的重要基础。
卢伟冰:我今天在小米管的业务是个人设备、家庭设备、互联网、全球战区,包括管汽车的销交服业务。很多人问我一个问题,你管这么多业务,怎么去分配你的时间?我在管理里面,会把工作做分层分级。离我最远的一层叫战略管控,我们用战略的方式把业务管起来,只管战略和预算。第二层,再近一点的业务叫做运营性管控,不仅仅看它的战略和预算,还要进入到关键的运营,比如说产品目标图,具体的产品线要上会议,以及关键的供应要去看。第三是最核心的业务,我们把它叫关键细节管控,比如手机业务,手机每一个产品的打磨、确定,以及外观设定我都要去管。我刚才分了这三类,这三类背后,我们又做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。我们有非常多的业务,以前形成了不同的管理体系、风格、工具,所以过去几年最重要的是,第一我们要形成统一的小米战略;第二基于这个战略要有统一的管理系统,包括流程、制度、组织建设;第三就是我们一定要构建管理共同的后台能力。我们把这些做完了以后,就构建了小米管理的“OS”,所有业务就像在这个OS上面的APP,可以结合自己的特色发挥,但必须遵循OS统一的规则。这样就让小米构建好管理体系、支撑多业务快速发展,而且不会失控。我自己认为,我们今天所探索的管理体系+管理工具,具有普适性,不仅仅小米能适应,其他企业也能。我们既做汽车、也做手机、空调、冰箱、洗衣机、电视、小家电,我们这套探索出的管理体系,它既具有跨品类的普适性,也具有跨国家的普适性,它没有太大的特殊性。管理的实践是具有普适性的。
出海去年年底,小米公布了其汽车和家电板块的出海计划。小米品牌势能在国际上向来不弱,也有非常完备的经销渠道。但过去小米的家电业务几乎没怎么出海。现在小米要出海的还不仅仅是家电,而是小米之家这种模式的出海,想象空间将非常大。
过去一段时间海尔、美的这类家电股涨势非常不错,一是有国补加持,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出海。中国制造的实力在世界上已经有口皆碑,很多家电企业的营收海外都占了很大一部分(海尔海外的营收已经超过了国内)。我想小米如果让家电出海,在其品牌势能以及经销渠道的加持下,也会有很快的增长。
芯片小米常年被刁难没有核心技术,手机用的cpu都是美国的,常年向高通交税。但实际上小米内部一直在进行cpu的研发工作,这个关注小米公司的人应该都知道。
撇开爱国情怀,自研CPU本质上也是一笔经济账。CPU在手机中的成本占比达到了30%以上,是一个毛利非常高的生意。如果CPU能够自研成功,小米手机的BOM成本将会爆降。以小米手机的低毛利策略,其他友商都不是一合之敌。
去年四季度就有消息漏出,小米已经完成其3nm芯片的流片。因为涉及到芯片的信息都比较敏感,后期就删除了,但消息是保真的。2025年,小米的首款芯片将落实装机,虽然性能可能落后,但也代表着国产芯片的重大进步,算是一个开始。
AI最近小米也陆续爆出诸多与AI相关的新闻,比如组建万卡集群,雷军亲自招募大模型领域的关键人物等。不过这些新闻未获得证实,我甚至怀疑是游资配合炒股放出的消息。小米自己在AI这一块宣传的较少,但说的少并不代表做得少,其实雷军很早之前就表示过小米将重金投入AI。
2023年8月14日,雷军在年度演讲中宣布小米科技战略升级:深耕底层技术、长期持续投入,软硬深度融合,AI全面赋能,总结为公式(软件×硬件)ᴬᴵ。截至2023年8月小米人工智能团队已经有3000多人,逐步建立了视觉、语音、声学、知识图谱、NLP、机器学习、多模态等AI技术能力,并已布局了12个技术领域,99个细分赛道,2022-2026年至少会投1000亿以上的研发经费。
24年底,有传出小米内部的大模型升级二代的消息(MiLM2端),据说性能不错。其实不论小米大模型的性能如何,相较于其他专业搞大模型的公司,小米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就是具有终端落地场景。小米有无数触达客户的设备可以由AI赋能,比如手机上的超级小爱、平板上的办公和学习场景支持、汽车上的旅行助手和自动驾驶等等。
除了服务客户之外,AI能力还能赋能小米内部流程,帮助集团内部解决了多样化的业务需求、实现工作提效。比如在汽车研发中,su7压铸件原材料泰坦合金的研发就运营了AI进行材料配比寻优。
总之,相比于专业AI公司,小米的AI能力肯定更加以应用为导向。类似于不见兔子不撒鹰的策略,可以避免资本浪费。这种务实的态度与SU7的开发理念如出一辙:不做从0到1,专注于把1优化成100。
不论如何,小米是一家科技公司,有着丰富的人才储备,也是在很早就推出了现在大火的机器狗和人形机器人,说小米吃不到人工智能的红利我认为是不可能的。
综上在当前这个时间点,小米可以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,妥妥的气运之子。在当前中国经济的困难阶段,许多企业的盈利都在下降,股市的基本面一片惨淡。在这种情况下,就更显得小米的难能可贵。我自己是在关注的公司中翻来覆去的找,也找不出一个小米这样优秀的公司。在当下的行情下,经济基本面短期内难见好转的预期之下,我认为这种优质股票甚至可能成为新的抱团股。
小米要做的是科技界的costco,相比于其他的科技类公司,小米的经营非常辛苦。但好在这些辛苦都不是白费的。小米只是选择了一个初期更困难但后期上限更高的模式。这些年的每一分努力都会在飞轮上积累,直到飞轮效应显现,真正起飞。
友情链接:
Copyright © 2022 卡塔尔世界杯排名_98世界杯决赛 - dylfjc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